一次做对 让品牌少走弯路
以定位为核心的品牌全案设计

品牌总监:石开

全国总监热线
180 0201 6628
如何做好设计?——空间设计的一点思考
  • 来源:知乎
  • 专业:空间设计
  • 时间:2022-10-21

大家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你觉得很好的设计其他人不认可,或者你觉得明明很一般的设计其他人却奉为至宝。困惑的你想找寻设计的真谛,上知乎搜索“设计的本质”、“好的设计”出来一大堆结果,挨个看完之后才能理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四个字的含义。

我想大多数从事设计行业且对设计有追求的朋友们,或多或少会有以上经历,在甲方的要求、领导的苛责、朋友的轻视中挣扎,要么逐渐迷失初心,放弃独立性思考,退变成为公司赚钱机器中的一环;要么逐渐失去耐心,拥抱刚愎自用,在象牙塔上高喊:“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为什么人们对好设计的定义相差大?

从非设计专业角度来说,设计的内核是创新,创新意味着陌生、新奇、不确定性,这与大多数普通人倾向的熟悉、稳定恰恰相反,对多数人来说存在天然的理解裂痕。大多数非设计专业的人会从过去自身成长和工作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相关的评价标准,在这些评价标准下,一些熟悉的、创新性不高、甚至粗鄙的设计反而能获得较高的评价,而设计师花精力去尝试的“创新”部分可能很难受到相应的认同。

从设计专业角度来说,设计涵盖的门类众多,同一个设计项目能设计创新的点也非常多,这就导致设计行业内也有许多不同的细分方向,每个方向都有成功的头部设计师,这些设计师在总结设计理念时,难免会从自身成功经历中寻找特征,所以总结出来的结果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遇到有理想的设计师还能和你说说设计的本质,遇到功利型设计师直接告诉你设计的本质就是复制粘贴,无非是粘贴的好坏问题。

作为个人无法改变他人看法、无法改变世界,但是作为设计师你需要让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立足点,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设计,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知道自己坚持的事情是对的。

什么是空间设计的本质?

设计,基本上每一个涉及到创新的领域都会存在。我们熟知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UI设计等等,这些设计在细分专业里的表现都各不相同,但是所有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共同性。

很多人认为,设计的本质是美学,做出好看的东西就是设计的本质,这是误解。我以我从事的空间设计为例,空间设计包含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这些专业在高校中基本都是作为“工科”存在。我们都知道工科的招生对象是理科生,而不是文科生,这是有内在逻辑的,设计需要理科生的理性推导能力来解决设计中的功能性问题。从事设计这个行业之后,你会发现也需要非常多文学类的修养,包括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等那些超脱于理性之外的东西,来让使用者了解、欣赏你的设计。所以设计它既包含有理性的逻辑部分,这部分负责解决空间中的功能性问题;也包含一些非理性的、感性的、发散性思维为主导的部分,这个部分提供创新、创意,升华设计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既包含理性的逻辑,负责解决功能性问题;也还有感性的思考,提供创意和创新。有了这么一个基础的构架之后,我认为空间设计本质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1、功能实现:设计能否解决功能本身的要求。实话实说,这个点一般来说不难满足。但这是设计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功能性的基础,你做的东西就不叫做设计了,那叫做艺术。如何优雅、高效、巧妙的实现功能,并带有美学价值,是当下设计师研究的重点。

2、共情能力:设计是否能在场地内构建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情感环境,让使用者参与者共享同一种情感体验。这种共情能力是以美学为展现基础的,直接体现就是设计优美、有趣、吸引人。在“奶嘴当道,娱乐至死”的当下,大多数好的设计你是感到身心愉悦的,但有些设计做出来就不是让你愉悦的,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比如建川博物馆,这些设计本身就不是以愉悦取悦游客为目的,你去那可能不会觉得很舒服,甚至可能会有压抑感的存在。但是他仍然是个优秀的设计,因为设计者就是希望你在那能感到这种压迫感,压抑感,在设计中设计者和体验者达到某种程度的共情,你能想设计者所想,能感受到设计师在场地内构建的情感氛围。

如何做好空间设计?

能在设计经费控制内,同时实现以上两个基本点的设计,称得上是好的设计。将设计的本质逆向解构,形成做好空间设计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 功能性——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是设计最基本的一步,没有功能性的设计只能称之为艺术。经过大学4年到5年甚至研究生2-3年训练出来的合格毕业生,理论上都能够做这个事情。但也不能小看这一步,设计师把一个东西从无到有画出来了,先不管这东西咋样,起码能满足基本的功能,这一块所需要的修养和能力,已经超过了中国至少70%-80%的人。不要觉得好像中国有很多很多设计师,随随便便拉个人出来就能够画设计图、就能够做所谓的设计,大多数人都做不了。

第二步 丰富性——真正开始思考的“设计”。这里谈到的丰富性主要指赋能的丰富,是在满足功能性基础上的丰富。当设计师开始思考设计目标、设计对象特征、设计使用功能时,往往会思考到平时人们所忽略的内容,或者设计师从别处获得灵感应用于本次设计,这些都将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赋能,这几乎是一种必然。而赋能丰富对设计的直观变化就是表现形式的丰富。以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为例,一个成熟的方案基本都有丰富的功能布局和细致的展现形式,以至于必须编制设计方案说明文本来阐述其中设计内容。满足丰富性要求既是对设计对象的尊重,更是对使用者的尊重。

第三步 整体性——迈向大师作品的第一步。在满足功能性、丰富性的基础上,再实现整体性,这样的设计优于大部分设计。接触设计较少或对设计理解不够的人往往认为设计的丰富多彩就是好的设计,事实上这样“热闹”的设计往往比较容易实现,比如现在“设计师”喜欢的到处“借鉴”别人的方案,最后放在一起做“大锅炖”。这样是比较快捷且偷懒的,对方案来说没有经过反复推敲,设计的意义也不大。而整体性的设计需要设计师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把很多脑海中想到的不同组的组成部分,放在一起和谐共存,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给人感觉不是一个简单的拼贴,而是高度统一自身发展而成来的一个状态,它是有明显的过渡关系,明显的推导过程,这包括功能统一、色彩和谐、空间有序等等,但同时还能保持项目的丰富性、功能性,这就是好的设计。

第四步 细节性——无懈可击的反复推敲。这种细节是对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细节的把握。可以体现在对材质的特殊要求,可以体现在对小地块、小区域不同空间组成的一种琢磨跟研究。这个说起来可能比较虚,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感受到,之有一部安藤忠雄工作室的纪录片,安藤忠雄是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普利兹克奖属于建筑界的奥斯卡,是每一个建筑师的最高荣誉。拍纪录片的时候安藤忠雄70多岁还在事务所里面跟别人同事讨论方案,在讨论一个卫生间的细节,地面瓷砖的布局。安藤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宽卫生间的宽度不是瓷砖的整数倍,按照这个方案施工结束之后,这个卫生间里面会有一条半块的瓷砖。这个事情已经到了非常细节的地步,大家的家里面或多或少都有铺过瓷砖,你有印象中有瓷砖是正好是整数的吗?我不敢说没有,但过去发展这么多年下来一定很少,而且就算有很大概率也只是巧合,并不是设计之初就想到这个细节。但是老爷子当时在工作室里面就直接敲碎了一块瓷砖,瓷砖的裂缝处涂上水,水很快就从瓷砖缝缝里面渗进去了。老爷子跟他的同事们说,如果你铺半块瓷砖,这一条缝的瓷砖都会很容易进水,这这个卫生间未来就用不长久。这个细节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成百上千的细节才能构成一个真正好的设计,每个细节都能经得起推敲,经过时间考验之后,仍然是非常完美的作品。

第五步 哲学性——构建场所的共同情感。在这样的作品中,往往会给你心灵深处一种触动。或者是灵光乍现式的触动,或者是自始至终都能够给你心灵叩上一钟。这种共同情感的塑造要求设计师能将物质空间通过一定程度的组合形成与参与者心理情感共通的状态,从而达到让参与者对空间场所从“日常使用”到“心灵寄托”的转变,这基本只有设计大师才能有的水准。这类优秀的设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凝固的音乐。

需要说明一点,以上步骤逐一递进,上一步是下一步的基础。只有整体性没有丰富性的设计只能是平庸之作,空有细节没有功能性的设计不能称之为设计。毕竟不是所有的设计项目都能成为凝固的音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就算有大师设计没有经费也是枉然,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作为负责任的设计师应当从上到下量力而行。

如何评价好的设计?

五步骤的实现程度也可以作为设计评价的基本准则。能做好前两步的是一般性设计,大多数专业毕业生和在设计公司工作两年的设计师基本都能胜任;能做好前三步的是较好的设计,需要5-8年设计工作经验,且对设计有一定追求才能达到;能做到第四步的是少见的好设计,需要设计师有很强的设计坚持和实践经验,对设计、选材、施工都有很深的理解和把控;五个步骤都能做好必然是大师设计。


积极、营造、设计,做出更好的中国设计。

所在位置:首页  >  观点  >  观点详情页

空间设计相关案例

我们不需要浮夸,只需要用案例说话
  • 大图模式
  • 小图模式

一次做对 让品牌少走弯路

品牌总监:石开

回到顶部图片